深度学习简介及常用算法
深度学习起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,尽管它与传统神经网络并不完全等同,但在许多深度学习算法的名称中,仍然会包含“神经网络”这一术语,比如卷积神经网络(CNN)和循环神经网络(RNN)。可以认为,深度学习是对传统神经网络的一个进阶和扩展。
相似之处:深度学习和传统神经网络在数据准备和预处理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。两者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以下操作:
数据清洗
数据标签化
归一化
去噪
降维
不同之处:传统机器学习中的特征提取主要依赖人工设计。虽然对于某些特定且简单的任务,人工特征提取可以非常有效,但这种方法并不具备通用性。与之不同,深度学习通过自动化的方式从数据中提取特征,这也是深度学习模型可解释性差的一个原因,因为尽管这些模型可以取得优秀的结果,但其内部工作原理往往不为人知。
深度学习的优缺点
优点:
学习能力强
深度学习在许多任务中表现优异,其强大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处理复杂问题。广泛的覆盖范围与适应性
深度学习模型通常具有多层结构和广泛的网络宽度,理论上能够拟合任意函数,因此能解决复杂的任务。数据驱动,性能上限高
深度学习依赖大量的数据,数据越多,性能通常越好。在图像识别、面部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,深度学习已超过人类表现。模型通过调整参数也能进一步提升性能。良好的可移植性
由于深度学习的优秀表现,出现了许多框架,如 TensorFlow 和 PyTorch,这些框架支持多种平台和设备。
缺点:
计算量大,便携性差
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,因此成本高昂。目前很多应用还不适合在移动设备上运行,但研发针对移动设备的芯片正在进行中,预计将来会有所改善。硬件需求高
深度学习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很高,普通的 CPU 无法满足要求。主流的计算硬件为 GPU 和 TPU,因此硬件要求高且成本也高。模型设计复杂
深度学习模型的设计复杂,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来开发新的算法和模型,大多数人只能使用现有的模型。缺乏“人性”,易受偏见影响
由于深度学习高度依赖数据,并且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,训练数据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模型出现性别、种族等偏见问题。
深度学习的四种典型算法:
卷积神经网络(CNN)
用于处理图像和视觉任务,通过卷积操作提取图像特征。循环神经网络(RNN)
适用于处理序列数据,如文本和时间序列,通过循环结构记忆历史信息。生成对抗网络(GANs)
用于生成新数据,通过对抗训练生成器和判别器来提高生成数据的质量。深度强化学习(RL)
结合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,训练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通过试错学习优化策略。